一床难求的妇产医院,要提前半年预约的月嫂市场,价格走高的月子中心……全面二孩时代,家中“二宝”的出生,大龄孕妈的增多都在助推中国母婴市场的火爆。近日,记者围绕月嫂市场展开调查,发现一些月嫂虽然要价高达2万元,仍然十分抢手,预约已到了2020年。鱼龙混杂的母婴机构如何鉴别?广告中的金牌月嫂“含金量”如何?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如何定价?这些问题既困扰着孕妈们,也困扰着整个社会。(6月12日中国新闻网)
市场自身的调查功能,对于平衡供需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。既然月嫂如此抢手,价格就会走高,而高价是一个无声的动员令,会促使很多人去从事这项工作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多了,就会缓解供需矛盾,拉低市场价格,当价格达到一次程度之后,就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,保持动态平衡。价格杠杆可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,正常情况下,月嫂市场也应该如此。然而,当前月嫂市场的自身调节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。只见价格蹿升,但高价并没有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,没有转化成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。不管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,都说明高昂的价格并没有撬动市场,月嫂市场的调节功能,处于失灵或半失灵状态。
需求旺盛,或可加剧供需紧张关系,导致市场短时间内难以调节。但要看到,尽管二孩政策放开后,生二孩的家庭多了,然而,我国的总体生育率并没有相应升高。不久前有统计显示,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数1523万人,反而处于多年来的最低水平。需求方面最大的影响,或许是顾客对于月嫂的要求越来越高,但质量方面的需求增长,并不是导致供需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。
月嫂市场失灵,主要因为供给不稳定,导致优质服务远不能满足需求。低端月嫂并不难找,紧缺的只是高端月嫂,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月嫂就变得特别抢手,说明“熟练工”流失十分严重,从业人员更替很快,绝大多数月嫂没有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成长转化,就已离开了这个行业。
月嫂行业留不住人,与女性承担了过多家庭责任等因素有一定关系。很多女性干这一行,不过是一个临时决定而已,没有长期干下去的打算。月嫂并非稳定职业,中介公司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,无法给从业人员以归属感,从业人员既没有真正的单位,又缺乏养老医疗等保险,比如不少来自农村的女性,人在城里干活,医疗养老保险还得回农村购买。她们的临时身份决定了,干月嫂只能接一单算一单,干多久算多久,在此背景下,打算长期坚守这个行业的人,当然会很少。
难请月嫂当反思“供给侧”缺陷。要想化解月嫂难请这个难题,应针对供给进行一些改变,比如让月嫂等家政服务人员真正成为公司的职工,各位社会保障都能够像其他行业职工一样获得。假如月嫂能够找到职业归属感,有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,愿意在这个行业一直干下去的人自然会不断增加,有了稳定的从业人员队伍,就有足够多的低端月嫂一步步地成长为高端月嫂。